很多人可能对这一理论嗤之以鼻,但这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,旧利益集团无法容忍这样的变革势力出现,更不会容忍这样的变革发生。想想看吧,这样的一场社会变革需要触及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经济结构、思想、政治、社会、教育、文化、宗教、生产关系等等。试问,这里哪一个不是旧利益集团的根基?如果旧利益集团准许这个,那他们就是在真正意义上的自掘坟墓了,没有哪个旧利益集团会接受这一点。
也正因如此,一个国家在转型阶段往往都伴随着剧烈的动荡,这就好比部落制转向奴隶制,奴隶制转向封建制,封建制转向资本主义社会一样,都是需要经历剧烈的社会变革,且往往要以战争的形式展开的原因。不消灭旧利益集团,新的社会制度不会出现,或者是无法稳固。英国把光荣革命吹嘘成“不流血的革命”,可实际上也是血流成河,哪里谈得上是“不流血的革命”呢?
自古凡革命,无不有流血牺牲者,这话虽然听着冷酷,但事实便是如此。当然,旧利益集团可以选择不搞全面的社会变革,他们可以用有限社会改革来应付。这样的操作也不是没有,典型例子就是清政府和民国政府,清政府搞过洋务运动,民国政府也有过所谓“黄金十年”,可本质上这不过是有限的改革罢了。只要旧社会形态不出现变化,旧思想仍旧在整个国家蔓延,生产力得不到解放也就没有生产关系的变化,那旧利益集团自然可以歌舞升平。
换句话说,要想要一个国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革,扫灭一切旧利益集团是必须的,这是建立新型社会制度的根基。而如果旧利益集团不想被扫灭,它就必须竭尽全力阻止这样的社会变革发生,在这一点上印度与腐朽的清政府、堕落的民国政府毫无区别。
印度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彻底的社会变革的国家,它本可以走上一条革命之路,但印度错过了这个机会——这一点甘地居功至伟,如果没有他的非暴力不合作,印度或许真的可以走一场全面性的变革战争。可惜,错过了就是错过了,印度建国时是一个内部势力盘根错节的国家。现今印度各邦基本可以说是各自为政,能凑到一起成为一个国家,纯粹就是当初印度各势力集团相互妥协的结果。
而这种妥协是灾难性的,有人说相互妥协总好过四分五裂,如果印度走武装独立的道路,肯定不能保全版图,这话纯粹就是偷换概念和胡说八道。印度本来就谈不上国家,与其让旧利益集团相互妥协,变成一个难以甩脱的怪物,倒不如经历战乱后走向统一了。形成大一统政府是历史的必然,逆着这个必然有任何好处吗?答案是没有,相互妥协下的独立和统一,最后无非是害国害民。
很不幸,这些错综复杂的旧利益集团并没有在印度独立前就被消灭掉,反而成为了印度日后的实权统治者,而且都是种姓制度下的高种姓和资本家(这两者往往是一种人),也就是所谓的精英阶层。这意味着印度仍旧是一个近封建社会,即便他们可以在宪法上宣称废除种姓制度,可种姓制度仍旧在印度蔓延。而在这样的情况下,印度的精英阶层必然不会选择全面的社会变革,而是选择了有限的社会改良,以此来稳定国内情况和粉饰太平。
这是个非常好理解的事情,印度人口基数极大,这其中只要有十分之一能够接受教育(不存在高社会组织度),然后将这一部分人变为社会的中高层结构,那么它们完全可以撑起一个有限的工业化社会。虽然无法做到全面性的工业化,但至少足以维持基本的社会运作,同时在某些领域上他们可以投入更大的精力,达到世界一流或是领先水平。尽管这点东西不够让印度成为一个一流强国,可仍旧会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,剩下的就是满足国内庞大人口的基本生存需求。
没错,印度不需要也没理由去将整个国家带入一个新高度,这不利于旧利益集团形成的统治阶级和精英阶层的利益。相反,在有核心人口作为基础盘的情况下,印度的精英阶层完全可以将剩余的大部分国民视为“牲口”。不需要让这些人过得多好,只要能吃个温饱就行了,权当是喂养牲口即可。说白了,当一个国家是封建国家时,只要不存在外敌入侵等极端情况,那么只要绝大部分人都能每天一顿饱饭,那就算是最底层的平民也会觉得这是个盛世的。
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,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情,因为这是以牺牲国家上限为代价换来的“盛世”。可对于印度精英阶层这样的既得利益者而言,这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局面了。否则,一旦真的搞出全面工业化所需的高素质人口,那么这些人自己就能把印度的利益集团全都给扬了故此,印度就只能是一直这样了,它注定了不可能强大,只要印度那些利益集团和精英阶层还在,那印度就永远没有强大的那一天。